新闻公告

明星读的啥中学?戏剧特色学校上海每个区都在试水

  中国表演艺术测评中心报道:就拿刚刚成为“白玉兰奖”视帝的胡歌来说,他的母校就是戏剧特色学校市二中学。戏剧教育进中学,只是为了发现更多艺术人才,就像另一所特色校北虹校园曾经走出的马伊琍、陈蓉、孙俪吗?

  

中国表演艺术测评中心

 

  当“魔汁”解除法力,仙后提泰妮娅大梦初醒、大惊失色:自己竟疯狂爱上了织工变身的一头蠢驴——此时此刻,全场中学生及其家长为之大笑。期末前夕,北虹高级中学20多名高一、高二学生,在虹口区工人文体活动中心剧场全本演绎了莎翁名剧《仲夏夜之梦》,以纪念今年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在国内,高中生演出过莎士比亚的经典片段,但是把莎翁全剧都演下来却很罕见。”前来观剧的一位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说。

  

中国表演艺术测评中心

 

  北虹高级中学排演全本《仲夏夜之梦》。刘佳奇摄 

 

  北虹高级中学是沪上17所戏剧特色学校之一,目前包括远郊在内的每个区县都有一所这样的代表性学校。这一学年,国办出台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在传统音乐、美术教育之外新增了戏剧戏曲影视教育。依托市教委项目,戏剧特色校以及其他中学正在试水国家这一轮的新美育改革。 

 

  那么,戏剧教育进中学,只是为了发现更多艺术人才,就像北虹校园曾经走出的马伊琍、陈蓉、孙俪吗?  

 

  戏剧教你如何正确打开自己  

 

  就拿刚刚成为“白玉兰奖”视帝的胡歌来说,他的母校就是戏剧特色学校市二中学。这所市重点中学的艺术教育老师张婷告诉记者,在胡歌的中学时代,学校几乎所有活动的主持人都让他上,包括升旗仪式。今年,学校还有一个男生,通过中传媒、北电、中戏、上戏的专业三试,4所艺术名校的编导专业任他选择。他或许又是一颗文艺新星,就像早年市二校友徐峥那样。  

 

  有些孩子或许天赋如此,而有些则需后天挖掘。郑梓健的妈妈第一次观看儿子出演《仲夏夜之梦》,儿子演的正是主导整部喜剧阴差阳错的仙王奥布朗。演出上半部,郑妈妈看得目瞪口呆、哑口无言,真是被儿子古希腊式的表演给惊到了。到谢幕后,妈妈冲向儿子,满口称赞:“太好了太好了,给妈妈抱一抱。”郑梓健说,通过参加学校的戏剧课程与社团,他基本确认自己将来要考导演系,并相信爸妈也会支持他走这个方向。校长张峻说,其实别说家长,许多老师来到剧场,都惊呼“这是我们的学生吗”。学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艺术潜质会被激发出来,“在生活中很不起眼,在舞台上却特别闪光。” 

 

  不过,校园戏剧教育或许并不在于发现少数专才。排出《仲夏夜之梦》的那帮学生,几乎都是零基础,排演过程不到一个学期。比如饰演忒修斯未婚妻的步静,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排练过半时来加入剧组“救急”。她说,戏剧教给她们自信:一次次放开自己、正确地打开自己;戏剧也教给她们自理:面对困难,团队协作,精益求精。

  

中国表演艺术测评中心

 

  北虹高级中学女生出演全本《仲夏夜之梦》。刘佳奇摄  

 

  从奉贤中学远道而来的张怡老师,带过合唱、舞蹈、民乐等各种团队,但这些艺术形式都要从小打基础。她说,戏剧则可以零门槛,高矮胖瘦不带任何条件,人人参与,有利普及。“我带他们演小贩的一天,让孩子们体验生活,学习别人的人生。”学生们告诉她,我们用七八分钟演,人家真是要度过一整天,真是不容易。或许,这其中就有戏剧教育更深的意义。

 

  学点戏不易,有压力也有成见  

 

  同样,中学生排一出戏也真是不容易,面对的最大压力还是来自学业。《仲夏夜之梦》的导演谢迪,从上戏导演系毕业,现在浦东新区青少年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工作。“我在一些高校导过戏,也给高中生排过小戏,但排莎士比亚的大戏还是第一次。”他说,“难度大、时间少,但同学们的刻苦顽强精神令我感动。”在两三个月里,他们利用特色课程和业余时间排练,有人进组之后又退出,尤其是一些高二学生,因为要参加“新高考”首门学业考地理科目的等级性考试,于是又有志愿加入的同学来补位。“我见过他们最初的状态,现在能完成全戏演出,已经有点小样了。”谢迪笑着说。  

 

  与许多所谓“非主课”的素质教育遭遇着类似困境,戏剧教育在戏剧特色学校往往还能得到系统性的支持,但在其他学校常会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来自上戏的戏剧特色学校指导教师张生泉教授坦陈,时至今日,戏剧就是打打闹闹、艺术就是说说唱唱的“娱乐观”在不少教育者心中还根深蒂固,而以艺术教育和体验为突破口、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高度、至少从活跃校园文化起步来改革学校教育现状,还远远没有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面对成见,延安中学孙丹青老师研究认为,根据《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中学艺术课程可以“在美术、音乐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可见,中学艺术科目是集聚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门类的一门综合学科,这意味着学校艺术教育不只是长期以来音乐、美术独撑美育的局面,戏剧以其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美术、故事的交融,可以成为综合性艺术的典型代表。比如,奉贤中学作为戏剧特色学校,每周就开出两节艺术综合课,并正在试行20人小班化的“走班制”。  

 

  不少在校从事戏剧教育的老师都呼吁,戏剧课程建设最缺的还是师资与教材:目前戏剧老师其实尚无专门编制,同时国内也没有统编的戏剧教育教材,只有各校的校本特色教材可以操作。

  

中国表演艺术测评中心

 

  上海市戏剧特色学校汇演在宜川中学举行,图为剧照。刘佳奇摄 

 

  让戏剧课程与老师双向渗透  

 

  新美育更需要实践者。不少中学正探索戏剧与其他课程的跨界融合,事实上负责戏剧教育的老师也不仅仅是音乐、美术老师,更有语文老师、历史老师等。青浦高级中学赵响梅老师就表示,就“新课标”对语文的课程定位而言,戏剧元素在语文课堂的广泛运用,不只是用于《雷雨》等戏剧课文教学,也有助于实现语文作为工具性的功能,提升学生熟练运用语言和参与交际的能力,也有助于通过生动的语言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对思想情感等人文性内涵进行探究。  在赵响梅等人的课堂上,不少非小说体裁的教学作品都以戏剧的形式得以呈现。比如高一下学期的回忆性散文《老王》,是作者杨绛记录车夫老王的故事。教学中,设置为3个戏剧情境:三轮车上说着闲话;送先生钱钟书看病;临终送上香油鸡蛋。又如高一上学期的《邂逅霍金》一文,第一个情境是作者葛剑雄在英国剑桥邂逅霍金的场面;第二个情境则是霍金访华。还有一篇高一上学期的亲情文《合欢树》,作者史铁生在小说获奖后不禁想起已过世多年的母亲,也可设置成两个情境,分别为“我”十岁和二十岁时的母子对话,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同样,在进才中学,学生排演的课本剧甚至还有比赛。从高一到高二,艺术教育模块从音乐、美术“升级”为戏剧、戏曲,进而发展为12个班每班各排出一部课本剧,从《项链》、《守财奴》到《警察与赞美诗》,班班各有千秋。嘉定一中语文老师甚至还在尝试将古文变为戏剧形式进行教育教学,让学生在剧情演绎中揣摩玩味遣词造句。

  

中国表演艺术测评中心

 

  沪上多校学生参与市戏剧特色学校汇演。刘佳奇摄  戏剧教育并非各校为政,大学中学之间也在双向渗透。如今17所戏剧特色学校都有来自上戏表演、导演、戏文、播音主持、戏剧教育及社会表演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志愿者“串门串校”开设艺术拓展课,高校专业教师也以培训班、工作坊等形式“送戏上门”,同时中学教师还能走进专业院校集中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