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社会艺术水平考级 戏剧表演(课本剧)考务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戏剧表演政策方向-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社会艺术水平考级 戏剧表演(课本剧)考务中心(CPAAC)

近年来英美戏剧对中国元素的吸纳

  内容提要:审视中国元素在英美戏剧中的多重价值,从跨文化发展的视角出发,寻求中国戏剧与英美戏剧联动发展的契合点,能够促进中西戏剧艺术的深度互通。鉴于中西戏剧在历史传统、表达方式以及接受习惯上的差异性,需以中国元素的全球化传播为突破口,加强中国本土戏剧与英美戏剧的相互学习、合作创新,从而推动中西戏剧行业的互融共进。

 

  关键词:英美戏剧 中国元素 吸纳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外戏剧交流的持续加深,近年来,具有文化标签性的中国元素,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英美戏剧作品之中。除了在一些以中国或东方世界为故事背景的经典剧目之外,也有不少现代、当代的新生英美戏剧,将中国元素视作了增强其舞台美学表现力、寻求剧作思想性再突破的重要因素。而自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戏剧艺术的异军突起, 英美戏剧也开始重新审视多元文化碰撞下,如何巩固与提升西方戏剧艺术在全球戏剧生态中的影响力、话语权。中国元素在英美戏剧作品中的常态化,既为英美戏剧界自身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为中国本土戏剧的全球化拓展创造了相对有利的外部条件。[1]P98 而在文化意识、传统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上的较大差异, 则又会影响中西戏剧的交流、融合乃至战略合作。所以,全面解析中国元素与英美戏剧的共存性,寻求中西戏剧的艺术交融与行业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格局,无疑是契合双方共同发展目标的合理选择。

 

  一、中国元素已成为英美戏剧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台要素更为注重凸显中国文化特色,提高了剧作的舞台表现力

 

  中国元素在英美戏剧作品中的发展, 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单一性到深层次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舞台背景、修饰道具、角色造型等环节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早期英美戏剧对中国元素的凸显,主要涉及到一些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物件上, 如织物、漆器、瓷器、团扇等,以此来与西方世界的器物形成对比性、反差性。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戏剧跨文化发展趋势的增强,英美戏剧对中国元素的定位,也突破了之前相对局限的思路,开始更多地寻求完整性、多方位以及变革式的表达。不仅对具有标签性的中国元素,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地解析,而且也上升到了文化深度挖掘的层面,注重表现其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以期达到提升舞台环境氛围感的效果。[2]P145 通过优化对于中国元素的呈现,英美戏剧也强化了舞台要素之间的契合度、交融性,使舞台美学的表现力更显别致、出众。

 

  (二)剧情更多涉及中国价值观与时代新貌,增强了剧作的观赏体验性

 

  英美戏剧普遍强调叙事性对人物性格的反衬、主题思想的烘托,倾向于采用写实、直观的表达方式,去展现故事冲突、构建剧情脉络。对于中国元素的体现,英美戏剧则最先涉及到了其中的神话、传说以及趣闻等,以营造出所谓的奇异、神秘的东方世界氛围。中西戏剧艺术交流的逐渐加深、西方戏剧行业的深度调整,让英美戏剧作品的故事构思出现了明显转变, 开始涉及到了中国文化理念的解读,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协和、共生等价值观,都在近年来的英美戏剧作品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3]P46 同时,时下不少英美戏剧也对当今中国社会巨变进行了聚焦式呈现,着力彰显新时代东方世界的鲜活生态。因此,透过中国元素展现中华优秀理念、捕捉东方世界的时代新变化,无疑也提升、强化了英美戏剧作品的综合观赏性与体验效果。

 

  (三)中国文化的感染性、教育性在得到呈现,丰富了主题的思想内涵

 

  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曾一度令英美戏剧界采用区分对待的立场去审视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元素的采用,也更多基于凸显区分性、营造话题性等趋利考量, 缺乏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全面的认识。在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快速提升、中国戏剧对外传播声量持续扩大的背景之下,英美戏剧界对于中国元素的认知,也不再单纯局限于表层的移植、堆砌,而是转向深层的文化感知与思索。尤其是开放、互利、共赢等发展观在全球的激荡,促使英美戏剧界通过跨文化交融的方式来开发中国元素、驱动创作创新。对于中国人文蕴涵的合理导入,尝试中西文化理念的融合,则让近年来的英美戏剧作品视野更为宏阔,主题思想也更具前瞻性、探索性以及兼容性。

 

  二、中国元素是驱动英美戏剧革新发展的关键助力

 

  (一)提供多视角的创作思维,使英美戏剧的整体立意更具辨识度

 

  由于以英美戏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长期以来都在全球戏剧行业中占据着主导话语权,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滋生出了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其他戏剧体系的权威心理,这也导致英美戏剧在与中国戏剧、日本戏剧、印度戏剧等新兴力量对比之时,显现出了一定的单一性、滞后性。而通过对中国元素进行合理导入,英美戏剧也加强了对于开放、兼容、创新等发展理念的认识,其次则是激发自身更加注重行业新变化、寻找新契机,主动进行宏观统筹上的再革新、微观操作上的再细化,令自身作品的独特性更为明显。

 

  (二)扩充剧作的舞台表达空间,驱动英美戏剧加快设计创新

 

  相较于中国戏剧艺术讲求虚实相衬、内敛含蓄的舞台设计风格,英美戏剧作品更注重直观甚至抽象的表达方式,以相对紧凑的空间环境来营造情绪释放、故事演进的共振感。这在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制造舞台冲突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剧目在感官体验呈现上的可延伸性。借助中国元素的再修饰,英美戏剧作品不仅能够完成“本土化改造”、契合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而且也可以通过全面解析中国元素,激发自身的创新灵感,在舞台设计上推陈出新、博采众长。[4]

 

  (三)强化剧作的跨文化交融性,有利于英美戏剧的全球化拓展

 

  全球一体化发展所引发的文化革新,为戏剧行业提供了深度优化、全面改革的时代机遇。而近年以来,英美戏剧界也一直在寻求调整发展思路、升级运营模式,尤其是对于日渐崛起的中国本土戏剧,尝试通过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以及促成合作,来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利用中国元素作为衔接中西文化的纽带,英美戏剧界可以更加全面地解析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的不同特性,寻找彼此在实现戏剧艺术创新发展上的互通点,并借鉴中国文化中求新、共进的发展观,不断推动戏剧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展示英美戏剧艺术理念与运营模式,促进全球戏剧艺术的同步革新、一体化发展,由此也能进一步增强英美戏剧在全球戏剧生态中乃至文化领域内的辐射力、影响力。

 

  三、以传播中国元素为契机实现中西戏剧互融共进的对策

 

  (一)加强文化自信、深化对外沟通,促进中西戏剧的往来互通

 

  中国元素在英美戏剧生态中的大放异彩,直接反映出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中国本土戏剧行业集体走出去的自信心。所以,中国本土戏剧行业应进一步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更为自信、开放的发展理念为导向,主动寻求与英美戏剧行业的平等对话、深度交流,广泛接触海外戏剧市场、深入了解戏剧全球化演变的趋势,充分拓宽自身的发展视野。通过长效化的沟通、研讨以及磋商机制,定期促成中西戏剧行业从业者的高效交流,共同探索戏剧艺术的跨文化、一体化发展。基于对等、互信、合作的原则,以中国元素的全球化传播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起联合开发新剧目、共同开拓新市场以及共享优势资源的互通体系,为中国本土戏剧深化改革、布局全球市场奠定基础。

 

  (二)推动中国戏剧的全球化拓展,增进中西戏剧的互信、合作英美戏剧作品对中国元素的集中呈现,顺应了全球文化一体化发展、中华文化强势复兴以及中国市场持续扩大的潮流,彰显出了对于戏剧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定位,充分体现了其注重变革、强调创新以及融入时代的动态发展观,从而也能在白热化的行业竞争之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因此,我国本土戏剧行业也要着眼于全球化拓展,以中国元素作为联结纽带、解读英美戏剧在发展理念与表达策略上的转变思路,及时了解当前海外戏剧市场的主流态势,结合本土戏剧自身的特点,明确独立、原创、创新的发展路线,着重凸显民族戏剧的艺术特色。同时,中西戏剧行业双方也应当增进互信、加强合作,深度挖掘各自优势、积极促成共享互惠,不断激发彼此的创新力、创造力,持续驱动中西戏剧的全球化发展。[5] 

 

  (三)学习、创新英美戏剧运作模式,带动中西戏剧的共赢发展

 

  相对先进的发展理念、趋于完备的经营机制以及高度成熟的消费市场,使英美戏剧一直占据着行业的主导地位。而对于中国元素的开发,也体现了英美戏剧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兼容性的宏观发展视野。在跨境合作成为主流、行业竞争不断升级的背景之下,我国本土戏剧行业必须要明确取长补短的发展理念,深入、全面地探究与学习英美戏剧行业的运作模式,汲取其中能够推动中国戏剧变革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创新,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借助中国元素的全球化传播,我国本土戏剧行业既要借鉴英美戏剧表达策略的创新性、多样化,又应当立足本国与本民族文化的实际、从中华文化母体之中寻找素材,与英美戏剧同行联合设计、分摊成本、共享知识产权,持续推出立意新颖、制作精良、主题多元的原创作品,深化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中西戏剧行业的协同、互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松峰.中外戏剧交流中的文化隔阂及其破

  解[J].戏剧文学,2015(03).

  [2]刘家思.中外剧场性概念的偏失与辩正[J].文

  化艺术研究,2011(10).

  [3]王婉婉.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戏剧对外传播策

  略研究[J].戏剧文学,2016(11).

  [4]马军.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当代艺术现代性问

  题及其出路[J].现代传播,2017(09).

  (作者: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关于我们 | 地方委员会 | 考级体系 | 上级单位 | 学历教育 | 网站地图 | 联系中心

中心邮箱:cpaac@cpaac.cn (发送时,把 # 改为:@) | 办公室电话:400 803 7577 或 135 5226 3641 |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乡司辛庄168号长隆国际文创园C1-A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社会艺术水平考级 戏剧表演(课本剧)考务中心(CPAAC)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5743号-1